有那么一瞬间,34岁的周玲怔怔地往自家阳台走去,她想跳下去。
如果不幸发生,这位名校硕士学历的佼佼者将撇下出生不久的孩子,粉碎与丈夫多年拼搏取打造的、令同龄人艳羡的“中产”家庭。
她实在无力筹全因北京“3.17”楼市新政突然多出来的400万首付款。准备卖掉自家房产加借钱签下一套学区房的周玲,因还未走到网签流程,按新政属于二套房标准,首付跃升。
距周玲住处十几公里外的郝晴,在晚饭啃下一根鸭锁骨时,眼泪止不住地流淌开来。她低着头,并无抽泣声息。察觉异样的婆婆惊慌地跑到正在电脑桌前查资料的儿子,询问你媳妇怎么哭了,是不是我的饭菜做得不合口?
30岁的图书编辑郝晴与丈夫石映没敢告诉老人,由于突如其来的“3.17”楼市新政,已经卖掉丰台不到60平的房子置换大兴三居室的他们因网签在3月18日,仅比新政时间晚一天,即被认定为二套房,首付突增110万。均为独生子女的郝晴夫妇一心想换大点的房子把双方父母都接过来,哪怕地段偏远些都无所谓。如今却很可能无家可归。
36岁的广告策划师邹爽尚无力体会购买学区房、置换房的烦恼,她自嘲购买北京首套房的过程“找个编剧都能写本书了”。3月16日,先后错过多次买房机会后的邹爽终于下定决心签下朝阳一套小两居,仅一天后出台的新政将有贷款记录的她认定为购买二套房,首付增加74万。3月18日,在原业主“没钱赶紧滚、别耽误事”的吼声下,她被迫解约,前后历时3天。
据某知名中介公司统计,因新政“一刀切”的以网签时间作为认证二套房的标准,北京上万“在途单”(已成交但未网签的购房合同)被“卡住”,面临大规模违约风险,前后影响人群有10万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同往往属于牵连多环购房者的“连环单”。若一环出现问题,多环都会受牵连。
在社交群中,周玲这些买房自住的在途购房者自称“被误伤的人”。他们在当初签购房合同时,并不知道会这样调整,否则定会“量力而行”。他们支持新政调控,但也强调合同契约,希望北京新政能像同天发布的广州新政那样,以签订购房合同及附加凭证为执行节点,有个缓冲期。
为此,他们穷尽各种办法表达群体的呼声,任何无论真假的“好”消息都能在群中引起沸腾。但渐渐地,归于无望。能够用于凑首付的各类贷款消息在群中终于热络,假离婚等手段被正式讨论开来。但官方随后陆续发布的“认离”新政(离婚一年内买房按二套贷)、抵押贷新政(新房本三个月内不能申请抵押贷款)等“组合拳”将出路彻底堵死。
而更让在途购房者们感到不解的是,舆论并非完全支持他们,甚至有声音认为他们是房价猛涨的元凶,“想想那些一辈子买不起房的”。对此,他们满腹委屈,觉得自己也是高房价的受害者。他们排斥外界将他们称为“中产”或“准中产”。在他们看来,自己“活得像条狗”。
新政“有点急”
“其实当时政策出得有点急。”3月18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市住建委人士如此对网易自媒体《知道》形容新政的出台。而对“怎么个急法”的询问,该人士仅表示“这得问金融系统,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再无它言。
2017年3月17日下午3时30分许,北京市住建委、央行营业管理部等四部门联合宣布,从3月18日起北京楼市调控升级,核心内容是:“认房又认贷”(见下图)。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住建委有关该则消息的网页半天浏览量超过240万次。
3.17新政后,有贷款记录的购房者执行二套房标准,首付比例从35%(普通住房)或40%(非普通住房),提高到60%(普通住房)或80%(非普通住房)。同时,住房贷款期限缩短至25年。
这项被业界冠以“调控核弹”、“史上最严”的限购限贷举措,距离去年“9.30”连夜调控不足半年;距离中共中央首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仅有3个月;同时,广州、石家庄等全国多个城市陆续跟进调控。新政发布两天后,中央高层即首次明确提出,要“处理房地产泡沫”。
“浑身发软。”家住南六环外大兴某小区的魏雪形容17日下午看到新政消息时的反应。就在新政出台的4天前,魏雪一家刚签下朝阳一套120平米、总价700万元的三居室。此前连续一个多月的看房选房定房的折腾,让觉得终于可以松口气的魏雪患病在床。
按照新政,魏雪要增加近120万的首付款,且已无路可退:魏雪目前居住的这套一百平的房子,已被下家以350万元全款购买,只等过户。如果违约,魏雪要赔付总房款的20%,即70万元。
对于未来,魏雪自觉期望并不高。暂为家庭主妇的她心疼在朝阳上班的丈夫每天近5个小时的通勤奔波,也想让明年要读小学的儿子起码能有学上。由于和丈夫均无北京户口,海淀西城东城等优质学区房魏雪想都没敢想。按照原计划,将家搬到朝阳之后,她要立刻找份工作,努力归还月均1.6万的房贷和20万元首付借款。
大多在途购房者并未有魏雪这样的直接反应,只是“有点懵”。由于政府部门在新政发布当天并未对新政细则进一步解读,诸如贷款记录是只认北京还是认全国、贷款已还清多年还算不算、调控是否包括商住房等问题待解。他们并不知道锤子会不会砸到自己头上。
“万事灵通”的房产中介在当天也并未了解更多。从业多年的一位链家中介17日下午一直接到客户电话询问详情,她只能一一告诉对方新政实施后的最坏可能性,容忍客户一次次的大发雷霆。直到深夜11点半,她所在的门店群里还在讨论一个问题:异地有贷款的客户,到底算不算二套房?
对政策比较敏感的周玲曾看到网上有“3月30日北京将出楼市新政”的传言,但没想到政策来的这么快。再者她认为自己是卖掉房子去买房,又不是炒房,政策还能怎么打击?并未当回事。事后,周玲说,“我承认自己太幼稚太自以为是了。”
郝晴则感到颇为懊悔。16号晚上中介告诉她已通过购房资质审核,本来可以约到17日(周五)完成网签。但并未在意的的郝晴同意中介将网签时间定到20日(下周一)。待郝晴看到新政后,立刻打电话给中介将网签做加急处理;但此时,北京市住建委以“系统维护”为由暂停服务。她没能赶上“末班车”。
也并非完全无风声泄露。购房流程中的丁芳在17日上午新政出来前接到中介消息,催促她赶紧交材料,尽量把事情往前赶,“可能要出消息了”。丁芳立刻照办,但仅网签前的资质审核就需要10个工作日的时间,已然来不及。北京市住建委的统计显示,3月17日周五,北京二手住宅网签1497套,相比上周五猛涨62.36%,创2017年单日新高。
等待“细则”
丁芳一万个不甘心。新政出台后,她一直在想,“这不公平,为什么这么对我?”
重新给予丁芳及众人希望的是广州市住建委“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规定。3月18日中午,广州住建委官网发布新政的详细解读,规定广州“3月17日及之前未完成购房合同网签,但已签订认购书或购房合同且能提供交付房款(含定金、首付款或部分房款)的银行入账凭证或完税证明原件的,仍按原政策执行。”
18日晚8点,“想挣扎一下”的丁芳将自己的换房经历在微博上写了出来,并呼吁“北京住建委也像广州那样,考虑一下我们这些已经交完定金签了合同的人群的情况。”
令丁芳意外的是,她的经历引起了大批同样遭遇人群的回复。于是,丁芳决定建立了一个社交群,让大伙既可以互通消息,也可互帮互助。在群中,多数人自觉地将备注名改为新政前后首付的差额,少则几十万,多则三四百万。
虽然“人多力量大”,但等待,仍是这个群体在周末的首选。盯了两天北京市住建委的官网的他们发现并未有如广州那样的新政解读出台。他们觉得,这代表着官方还未出细则,还有一线生机。
可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已经不会有“细则”出现在官网上了。
19日上午,上述住建委人士在回答网易自媒体《知道》关于细则何时出台的询问时,将一则住建委业务负责人接受新京报采访的稿件发过来,并称“这里面回答的都很准确,其他的暂时不会有了。”
不过,该稿件中并无对新政执行节点的答疑。
同样在18日,北京市房地产业协会运营的公众号“京房字”发布名为《权威解读+辟谣》的解读文章,邀请的对象是拟定北京市房产新政的负责人”。该负责人则明确了政策细则:新政正式生效节点以网签为准;没有网签的,就算签了合同,也只能执行新政。
但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号的新政解读,覆盖人群和权威性上相对有限。北京住建委官网上关于新政的解读始终并未出现,不仅让“在途单”群体一直等待,就连央视也犯了解读错误。一位网友在“京房字”留言称“你们这个公众号误导大家,央视都说商住贷款记录也认了,你偏说不认!”,“京房字”直接以“央视错了!”怼了回去。
不仅是北京市住建委,共同发布新政的金融系部门最初也并未对细则作明确答复。周玲在周末给银行打了一圈电话,得到的答复是“等住建委解释”;而上述住建委人士在19日对网易自媒体《知道》的回复中,则称“咱们等等金融部门的解释吧”。
“有另外买家了,你没钱别耽误事”
那些还在等待的人尚心存希望,但36岁的邹爽已经彻底出局 。3月18日(周六)晚8点,3月16日刚刚签约北京首套房的邹爽被迫解约。
邹爽觉得那晚“太伤自尊”。认为新政细则还未出的她多次恳求卖方,“您能不能等到周一,政策不是还没确定么?”卖方态度粗暴,“有另外买家了,你没钱别耽误事!”。
在上交合同解约之前,邹爽将合同袋子拍照留念。她称,“我辛苦买的房子就这么飞了”。图由邹爽提供
由于2009年曾考虑在成都工作,邹爽在当地买了一套一居室。新政“一刀切”后,有房贷记录的她首付要从186万增至261万,多出74万元。原本的首付,已耗尽做广告策划的邹爽多年的130多万积蓄,剩余的50万要找同学朋友借。邹爽的父亲5年前因为结肠癌去世,60岁的母亲并无工作,需要她照顾。
拿不出更多首付的邹爽失去的是朝阳区石佛营一套54.17平、1989年的“老破小”,总价398万。本来,人在老家的邹爽看中的是同小区另一套338万的房子,她让帮忙看房的老同学“搞搞价”,对方“呵呵”称暂时不卖。一夜过去,这套房子标价猛涨到350万,并在当天顺利成交。
这让邹爽有些慌了,中介也告诉她要买赶紧回来。心急的邹爽临时更改了行程,从湖南老家赶了回来,到北京租处已是凌晨4点多。11点,邹爽与中介开始看房,下午6点便签约。由于租户不配合,邹爽连房子都没看到,但还是付了10万定金、签了合同。
在北京呆了16年的邹爽觉得实在等不起了,她错过太多次。2001年邹爽刚到北京求学时,如今的“宇宙中心”五道口某天价小区还是一个菜市场,她经常去买鸡蛋灌饼吃;2005年,大四的邹爽第一次陪同学在海淀区学院路看一套小户型时,首付才需三四万块,;随后的多年,她又陪同事朋友看过四次房,去过多个小区,见证过同事在地铁上因20多万元的首付拿不出来伤心痛哭,也曾听朋友抱怨将房买在通县(如今的通州区)的种种不便。在邹爽看来,当年朋友们经历的那些挫折更像是命运的垂青。
不过,16日签完约的邹爽并未感到轻松。她自述当晚一直在做梦,梦到有人追着她还房贷还借款,她半夜醒过来,浑身是汗。但想到买房后可以把老母亲接到身边,至今单身的邹爽仍然觉得值得。
只是,两天后这一切真的成了梦。邹爽在朋友圈吐槽,“我买了一套假房子。”而她失去的那套398万的房子,在第二天被435万的价格重新挂牌出售。
进退失据
邹爽至少算是“全身而退”,更多的人则已无路可退。
1、“凭什么一棒打死?”
如果不是2016年以来,尤其是春节后学区房“一周贵了四五十万”的跳涨,34岁的周玲本来准备晚两年再“入坑”。
仅仅用半个月看了三十多套房子后,周玲一家于3月2日签下一套学区房,总价超千万元,单价每平米12万元,首付超5成近700万。就在签约后的那个周末,该小区同户型房子的单价已超15万。
为遏制学区房“跳涨”和“炒作”,3月26日,北京市教委出台新规,规定北京更多小学学位将摇号确定。
在此之前,周玲和丈夫因意见相反争吵了半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丈夫认为学区房太贵,也没必要,“我就是从村里考到北京的。”硕士学历的周玲则拿出“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服丈夫,“我想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有什么不对?你吃糠咽菜,就要求孩子也一样吃糠咽菜么?”丈夫最终妥协。
但周玲其实也理解丈夫。为了这套学区房,周玲一家计划将婚前各自购买的两套房子全卖掉;虽然她的家庭收入颇受同龄人羡慕。但这次购房,周玲仍要借钱凑首付,压力着实不小。
致命的打击是突如其来的“3.17”新政。按照新政,将房子全部卖掉再买房的周玲仍属二套房,且需按照“非普”(非普通住宅。按规定,北京五环内总价超过468万元的房子均属“非普”)80%首付的标准交纳,照此计算,首付剧增400万至1100万,实际首付近总房价的9成;而周玲交付的100万元学区房定金已被也要换房的卖方转手给了上家,对方已明确告知无法退还。
新政出台那天,在周玲看来一向稳重的丈夫变得暴躁起来,不停地打断她的讲话,眼神也可怕起来。周玲哭着抱紧丈夫,“有困难我们一起扛。”那晚,周玲梦见北京“非普”标准提高了,她在梦里高兴坏了。
醒来后异常失落的周玲想不通,他们合法纳税合法挣钱合法签订购房合同,首付怎能说变就变,她一直强调“法不溯及既往”,并反问,“我们又不是炒房客,凭什么一棒打死?”
2、“政策哪怕只缓一天呢?”
30岁的郝晴与丈夫石映自嘲“这辈子都够不着学区房”了。他们只想换个大点的房子,哪怕是从丰台搬到更偏的大兴。
至今让两口子愧疚的一件事是:今年2月初,郝晴的公婆和父母凑巧一起来到北京,探望去年5月出生的小宝宝。但他们59平米的丰台小两居实在住不下,最后只能将一方父母安排到附近的小旅馆住,直到离开北京。
老人虽然没说什么,但均是独生子女的二人心里不是滋味。2013年,正是双方父母将家底掏空拿出90万元,才最终凑出120万元的首付,让他们有个家。对双方老人,他们一直觉得有所亏欠。
最终,2月8日,郝晴夫妇将丰台“小家”出售;8天后,他们签下地段偏远的大兴一套628万的三居室,首付340万元。决心换房之前,两口子对购房的金额和贷款做了一次一次精细的计算,甚至把首付前这几个月的收入计算进去。
他们盘算着,虽然换房后住得更远,且要归还几十万元的首付借款和还每个月1万4左右的房贷,但到三居新家后可以将双方老人都接过来,并且给女儿在客厅放置一个滑梯,这一切就值了。坚持“闺女要富养”的石映耿耿于怀的是,丰台“小家”客厅只能放置一张父母睡觉的沙发床,出生不久的女儿连一点活动空间都没有。
换房让石映非常兴奋,他甚至开始看装修,着手布置新家。直到“3.17”新政出台,突然多出来的110万首付让两口子感到绝望。不仅如此,由于二套房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年限缩短至25年,若按照新政执行,他们在多交首付后,月还房贷的数额和之前差不多。
社交群中,一位在途购房者展示自己的情况。若违约,他将损失342万元。图由受访者提供
进退失据。为了不影响购房资质审核,郝晴夫妇一直催中介抓紧办理售卖房流程,如今丰台的房子基本办完,只剩最终过户,若强行违约需赔付70万元;而如果继续购房流程,两口子不知道该去哪里凑这突然而来的110万首付?如果买房违约,先期交付的100万押金能否退还两说,更重要的是,郝晴一家已经无家可归,她和孩子的北京户口将无处安放。
生活中温和的石映“失态”了一次。3月17日晚,他打电话怒吼中介,为何在16日大兴那套房子购房资质审核通过后,要将网签时间安排到20日而非17日?但已徒劳。最终,郝晴夫妇接受中介在18日上午为他们办理网签。两口子至今还心存希望,“政策哪怕只缓一天呢?”
“只能生扛”
在北京,有太多类似经历的人在“一刀切”的“3.17新政”前狼狈不堪。
吴女士的首付款中包括去世父亲的抚恤金。这位退休前体面的教师父亲为给女儿凑首付,偷偷跑去打黑工,直至发病去世;购买首套婚房的80后夫妇本该在3月17日“幸运”网签,却因买方拒不配合面临违约,及可能要不回的110万押金;刚生下宝宝3个月的一位新晋妈妈凑了70万首付想在偏远的平谷区买套一居,突遇新政后“母乳都快着急没了”。她只想着要回30万押金和中介费,认为在北京买房“都是有钱有权人的博弈”;而卖掉燕郊房子畅想着“进城”后离丈夫工作单位近些的张女士,新政后发现自己很可能一无所有,父母因为着急住院。
这群“受伤”的人想尽各种办法在网上表达呼声。郝晴含泪通过“市长信箱”写了一封求助信;有人在北京市住建委官网上的“政民互动”中留言;有人则通过“网上信访”渠道陈述经历;更多的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争取支持。
当难熬的周末(18日和19日)过去,发现并无实质进展的这群人决定不再等待,他们要亲自去讨个说法。
3月20日下午3时许,受“3.17新政影响”的众人来到北京市住建委的大楼。由于是第一次临时号召,仅20多人到场。他们在大厅内将事先打好的标语展示出来,并一再请求政策制定的负责人与他们对话。行动克制但目标明确。
一个多小时后,北京市住建委“应急与信访处”的一位工作人员终于接待了他们。众人询问政策细则究竟如何执行,该工作人员称会以网签时间为准,不知道细则的可关注“京房字”公众号了解;而对于“在途单”面临违约风险和赔偿的问题,该工作人员建议可以打官司解决,“这属于不可抗力”。旁边一位不停在哭的在途购房者直接反驳,“我问过律师了,这不属于不可抗力”。对于大家以“已经签订购房合同并缴纳定金或部分房款”为执行新政节点的要求,该工作人员让在途购房者留下电话,称“向上反映后会和你们联系”。
第一次行动就此结束。之后,“在途单”人群又组织了一次次的请愿,请愿地点包括住建部、北京市信访办等,但均无实质性进展。
一个小插曲是,这个想着“不给国家抹黑”的群体最初定下“不接受外媒采访”的原则;但几次请愿过去后,该原则是否还有必要在群内引发激烈争吵。同时,焦躁情绪在群内蔓延,部分人开始退群。
希望渐渐失去,在途购房者们逐渐开始接受现实,想对策。各种起初被视为“扰乱人心”的贷款消息开始刷屏,抵押消费贷、信用贷都被视为“救命稻草;一位之前被群里赶走的“可提供首付贷款”人士,又被重新请了回来。不过,“新房本三个月内不能申请抵押贷款”的规定已在银行系统执行。
“假离婚”这项在中国并不陌生的手段,原本也在一方无贷款的“在途单”家庭考虑范围内。一位预产期在9月的非京籍“准妈妈”一直犹豫要不要采取行动,她最担心的是万一买房流程过慢,耽误即将出生的孩子跟随北京籍贯的父亲落户怎么办。而如今,她已没资格担心。3月24日,央行发布“离婚一年内贷款买房算二套”的新规。
出路一一被封死,“生扛”,成为众多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差400万首付的周玲已向亲戚朋友借款220万,并定下了不菲的利息。虽然不愿去想背负巨额借款和房贷的生活会怎样拧巴,但她别无选择。至于剩下的180万差额怎么办,周玲绞尽脑汁,依然没有好的对策。“总不能借高利贷吧?”
“我们也是高房价的受害者”
如果现实困境已近乎绝望,更让在途购房者们,尤其是其中的换房群体困惑的是,他们被认为是2016年以来北京房价暴涨的“元凶”。
“你们惨?想想那些一辈子买不起房的!”“别说的那么可怜,高房价就是由你们这些换房的人造成的”“风险自担,如果买股票赔了还能退钱?活该!”在在途求助帖中,类似这样的留言不时出现。
不仅是草根声音,号称精英汇聚的某问答网站上,有人如此评价:北京3.17新政就是精准打击“准中产”的“改善需求”,而2016年以来的房价飙升就是准中产的“改善”拉起来的。文中指出利用“二次杠杆”,“准中产”们几乎不用掏出真金白银即可换房,如果不加限制最终会导致楼市崩盘。该回答赞同数高达8千。
新政出台前的房价数据似乎也验证了上述说法。北京链家发布的市场专报显示,2016-2017年“换房需求的表现尤其明显,目前占市场比例达80%以上”;价格上涨强劲,“学区房领涨,置换改善需求拉动均价持续上涨。”
对于质疑,在途购房者们觉得那些草根声音是典型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仇富”心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普通老百姓,换房往往耗尽几个家庭的心血。难道仅仅因为有人还买不起房,我们换房就有错了?”
较早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的丁雪更是认为“风险自担说”漏洞百出:如果3.17新政是在签订购房合同之前就出现了,那风险自然是个人承担,“站在高岗、为国接盘”都认了,但是现实是3.17新政在签约后出现,他们却被一刀切,这就不公平了。怎么能拿炒股比?
至于知乎上称的他们利用银行“二次杠杆”基本不需再掏现金即可换房,丁雪同样觉得委屈。即便按照3.17新政前的政策,由于二手房贷款是按网签价而非房屋总价计算,丁雪购买的那套650万的房子,首付已经达到350万,超过5成。而丁雪的首付,“父母和舅舅帮着凑了几十万。”
几乎无一例外,在途购房者都认为自己是高房价受害者。“如果房价便宜,虽然我卖的房子便宜了,但买的房子也便宜了,差价只会更少。”丁雪以自家这次的“以小换大”举例:3年前两套房子的差价不到一百万,而如今同样猛涨的情况下,差价已达到250万,换房成本剧增。
在互动交流中,“因房价实在涨太快而恐慌”成为大多在途购房者们下定决心的直接原因。郝晴不解,“说因我们换房把房价抬高了,这不是本末倒置么?即便退一万步讲,这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但最令“在途单”人群反感的还是“中产”的称谓。在他们看来,这个称呼“也太讽刺了”。
一位在换房流程中的新晋妈妈对网易自媒体《知道》感慨,“上有老下有小,即使真的按3.17之前的政策执行,我家要背负着300多万的房贷,一个月近2万的月供,不敢消费不敢失业更不敢生病,这所谓的中产也太脆弱了。”3分钟后,她又加了一句:活得像条狗。
未引起“在途单”群体注意的是,在北京“3.17新政”发布的同时,北京市住建委专门就商品住宅供地计划进行解读,公布2017年商品住宅用地实际供应量将为去年实际供应量的2.5倍。看似有所增加,但2016年商品住宅实际供应量的基数实在太低,仅103公顷,仅完成当年850公顷计划供应量的12.1%,2.5倍后也高不到哪里去。在经济学家马光远看来,北京仍在走“饥饿营销”的老路,而只有真正加大供应,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房价暴涨。
不过,更多被“卡住”的买房人没空理会这些争执,他们仍在等待。3月25日下午,不知何故,北京市住建委官网17日发布的楼市新政公告原文—《关于完善商品住房销售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通知》已打不开(截至发稿时间)。群里一阵骚动,“是不是政策有变?”他们觉得,希望又来了。(作者|冯存健,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部分个人信息作模糊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