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都市报4月6日 评论员文章
外交部长黄英贤(Penny Wong)近日公开呼吁本国大学减少对美国高校的依赖,转而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这一表态被认为是对特朗普政府新一轮“教育脱钩”趋势的回应,也折射出当前澳美关系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与战略再定位的焦虑。
据彭博社披露,至少七所澳大利亚大学近日收到美国政府发出的详尽问卷,要求其说明科研项目是否与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政策相符。这意味着,美国正将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导向深度植入学术合作领域,意图以资金为杠杆,推动“科研审查”政治化、工具化。
-682x455-1.webp)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这不仅威胁到总额高达6亿澳元的科研资助,更直接挑战其教育主权与学术自由原则。黄英贤的发言,实质上是对“学术霸权”的一次有限反击。
这起事件的背后,折射出澳美关系长期以来的不对等结构。尽管两国在安全与情报体系中深度绑定(如“五眼联盟”),但在教育、经贸等“软性议题”上,澳大利亚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美国不仅是澳最大科研资助国之一,亦是澳高教体系的重要“话语输出国”。无论是课程体系、学术标准、教育技术还是人才流动,美国始终在塑造澳大利亚的“知识范式”。一旦美国政策发生剧烈变化,澳方往往无从应对。
此次特朗普政府的“资助审查”,某种程度上是对盟友的“忠诚测试”,也是其在全球范围推进“美国优先”的延伸操作。这种单边主义做法,无疑让澳大利亚陷入战略进退两难。
从更深层来看,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政策走向,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加速将国内政治斗争的逻辑外溢到外交、教育等公共领域。
此次“学术审查”行动,很可能是为进一步压缩联邦预算、削减国际支出、清洗自由派高教机构而做的舆论铺垫。同时,特朗普团队也试图借此将“教育安全”与“国家安全”挂钩,为更广泛的“反全球化”布局提供合法性。
对于澳大利亚这样的中等国家而言,其高教与科研体系对国际资助的依赖程度极高,无法承受美国政策波动所带来的系统性冲击。
当前全球高教生态正面临深刻重构。澳大利亚若真正希望在“后美国主导时代”保持科研竞争力与教育独立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向战略转型:
1.多元合作: 拓展与欧盟、东盟、中国、日本等教育体系统筹合作,构建“去美元依赖”的多边科研资助网络。
2.政策自主: 建立本国科研评估与拨款机制,削弱美国资助占比,保障教育体系的战略韧性。
3.人才回流与本土化: 通过激励政策吸引本国及地区学者回流,提升澳高校在本地问题研究与创新中的话语权。
4.制度改革: 审视并调整长期以来以美式标准为主导的教育评估体系,推动形成更具本土价值观的知识体系。
在笔者看来,黄英贤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不仅是一句外交辞令,更应被视为澳大利亚战略认知的转折点。
过去三十年,澳大利亚在全球化浪潮中受益良多,但也因对大国结构性依附而积累了脆弱性。今天,以教育“脱钩”为引线的一系列结构松动,或许正预示着澳大利亚需要重新思考“独立国家”的真正含义。
未来若能顺势推动高教体系的真正自主化,不仅有助于摆脱对美依赖,更可能促使澳大利亚在全球知识体系中确立自身独立且多元的地位。(孔博)
分析得很对,在美国面前,澳大利亚脆弱不堪。联盟党和工党都没有办法在外交上与美国对着干。这是赤裸裸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