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10:46 星期四
快报
Home Guards摄像头

相关资讯

信任赤字下的澳中关系:误解多于威胁

“重建信任,是澳中关系走出迷雾的关键。”——这是澳大利亚前外交官、资深中国问题专家梅卓琳(Jocelyn Chey)在3月18日澳大利亚和平与安全论坛上发出的核心呼吁。

在这场主题为“中国是否威胁澳大利亚的和平与安全”的线上研讨会上,曾任驻华使馆首任文化参赞的梅卓琳,以六十余年的亲历与观察,系统回顾了澳中关系的演变,并对当前误解与信任赤字提出警示:真正的安全感,建立在理解与信任之上,而非情绪和偏见。

“1960年12月,我刚抵达香港读研。就在那个月,澳大利亚小麦局顶住冷战压力,决定对华出口粮食,缓解中国饥荒。这一信任之举,几十年后仍被中国贸易官员提起。”她说。

—— 广告及赞助内容 ——
HG Pure Water净水器
—— 继续浏览新闻 ——

梅卓琳1973年进入联邦政府系统,随后25年间深度参与澳中关系事务,横跨文化、贸易、政策各层面。在她看来,信任是双方关系的根基,也是驱动务实合作的最大保障。

她引用MIT管理学教授黄亚生的研究指出,中国长期的发展逻辑,不是外界常设的“威胁”,而是有其制度、文化与历史脉络的延续——从科举到皇权,从稳定结构到技术驱动。“我们未必赞同中国模式,但不能忽视其稳定性和人民对政府的高度信任。”她直言。

从“百年屈辱”到“国家崛起”,中国的外交政策核心始终围绕“主权完整”和“国际尊重”展开。她指出,中国并非扩张主义国家,其对外战略历来以“相互尊重”为基调。澳大利亚在1972年建交时,正值中国对西方世界敞开大门,文化与政策逐步对接。

“上世纪80年代,澳中关系一度引领全球。”她回顾道,“从艺术交流到审计培训,澳大利亚几乎是中国最信任的合作对象。”

这种信任也体现在重大投资项目上。1987年,力拓与中钢签署的合资协议,成为中国首个大型海外投资案。“若无战略互信,这种规模的合作根本不可能实现。”她强调。

而今,澳中贸易额再创新高——2023年,中国占澳出口总额三分之一,达到2190亿澳元,教育、矿产、服务领域合作全面回暖。然而,与数据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澳大利亚民间对中国信任度的持续下滑。

“我认为,这主要是受美国舆论的影响。”她坦言。

她指出,中国过去20年的最大变化,并非GDP数字的膨胀,而是国民心态的转变。“每年有1100万高校毕业生,他们更自信,也更具全球视野。”

在她看来,中国早已深度融入全球治理架构,在气候变化、贸易规则等议题上展现出建设性立场。她引用中国外长王毅在3月7日的讲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动和动荡的世界,确定性正在成为稀缺资源……中国外交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带来更多确定性。”

王毅在发言中进一步表示:

“我们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将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正义力量……我们将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建设更加平等有序的多极世界。”

有人可能质疑这是否“官话”或“宣传”,但梅卓琳的回应是:“还有哪个大国,会如此明确承诺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她认为,澳大利亚不应错失了解中国的机会,更不能在情绪和误解中错判方向。

“归根到底,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信任谁?”她说。

【澳洲都市报点评】
在地缘政治纷扰的当下,澳中关系不应被情绪操控,而应回归理性判断。信任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建立在了解、对话和长期观察基础上的战略选择。用放大镜看问题,易见风险;但用望远镜看趋势,方能把握机遇。(孔博)

  • Staff Image
    孔博 |主编 澳洲都市报采编组

1条评论

  1.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主任罗震(James Laurenceson)此前在接受德媒采访时表示,自2022年以来澳中政治关系稳定下来,这是正面的发展,与中国增加贸易也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自由联盟党是中右翼政党,在政治光谱上更接近美国共和党。即便今年大选“变天”,两党之间的对华政策和对美政策预计都不会有巨大的差异。

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

热点资讯